top of page

感謝高雄市旅遊網分享園區資訊

資料來源:高雄市旅遊網


景點介紹

台塑王氏昆仲公園前身為台塑高雄廠,不僅是台塑企業的「起家厝」,更是台灣塑膠工業的發源地。1954年台塑企業創辦人—王永慶、王永在昆仲,在美援的扶植下,成立了福懋塑膠公司,之後更名為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台塑),在本園區現址興建台灣第一座聚氯乙烯(簡稱PVC)工廠,1958年接續成立南亞塑膠公司(簡稱南亞),從事PVC膠布之二次加工,台塑及南亞的設立為台灣塑膠產業的發展奠下基礎。


廠區轉型文化資產

配合高雄市都市發展政策,台塑高雄廠於2014年4月停止生產,2018年經高雄市文化資產審議通過13棟建物登錄為紀念建築及歷史建築,完整保留了兩位創辦人發跡時之辦公室、員工宿舍區與周邊老樹群,見證60餘年來台灣石化產業的演變,希望提供民眾,一個具有歷史文化、觀光遊憩及科普教育意義的生活場域。


王創辦人故居

創辦人故居興建於1959年,是王永在創辦人於1959-1968年駐高雄廠時期的居所,在這十年間的駐廠歲月,正是台塑企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,呈現創辦人以廠為家之精神。現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登錄為紀念建築,外觀仿西洋式建築,室內格局簡單雅致,創辦人故居除1樓有部分空間規劃為遊客服務中心,1、2樓也展示了王永慶、王永在兩位創辦人的起居空間,開放民眾入內參觀。


王創辦人辦公室

早期為王氏昆仲的辦公室,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,於1961年改建增設董事長室,二位創辦人在此擘劃台塑企業的發展藍圖。辦公室入口處有西式庭園造景,花圃設計有FPC(Formosa Plastics Corporation)字樣,今不僅保留了創辦人辦公室,更設有文創特展空間介紹台塑高雄廠的歷史故事、老照片展示,另有放映室定時撥放介紹影片。


塑膠產業館

興建於1960年,為早期的資材倉庫,現今作為塑膠產業館,一樓展示台塑、南亞最早的第一套生產設備,包含當時全世界最小的重合槽,以及南亞的0號膠布機、壓花機等。透過館內靜態、動態展示設施,讓民眾對塑膠製程、塑膠在日常生活的運用等,都能有更多的認識,富科普育教功能。二樓另外設有展示空間,作為規劃特展使用;也提供會議室空間,可供各公司、單位租借使用,舉辦講座、研討會等。


鐘樓

鐘樓為警衛室,興建在咾咕石牆的中間,早年以咾咕石牆區隔出廠、住空間,東側有一座掛鐘,是過去廠區報時使用,早年上下班各敲三響三次,共九響;休息時間各敲一響三次,共三響。銅鐘上Athlone Castle字樣,經考證是來自愛爾蘭造船廠生產的船鐘,由早年高雄港拆解的船隻上卸下,輾轉成為鐘樓的掛鐘,見證了50年代高雄拆船業的輝煌時期。


員工福利社

興建於1960 年,曾作為員工宿舍,早在1956 年宿舍興建之初,廠內就有理髮廳及販賣部,至1965 年增加修錶店、燙洗衣部、小賣部、小吃部、冷飲部,後期還有桌球室、撞球室、圖書室等,生活機能愈趨完善。當時王永在創辦人特別邀請高雄鹽埕埔的理髮師傅來執業,員工理髮買票享半價,其餘由公司補貼,十分重視員工的生活福利,現今重現早餐福利社及理髮廳的機能。


眷屬宿舍區

宿舍區興建於1956年,早年為台塑員工及眷屬宿舍,共6棟32戶,今登錄為歷史建築。如今重新修復宿舍的木構架屋頂、木製門窗、屋瓦,讓眷屬宿舍保持原有的時代風貌,搭配上早年廠區栽植的老樹,綠蔭及老屋相互呼應成為民眾拍照打卡、拍攝婚紗照的熱門景點。由台塑生醫首次運營文創商區,有別於一般文創園區,以打造『文創生活區』為宗旨,重現當時工業起飛,廠家合一的景況,從建築復舊、進駐品牌及各式互動活動,重新將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,成為民眾新的休閒娛樂景點。文創生活區邀請高雄在地老闆,將其首家創始店或主題旗艦店插旗於此,業種包含農產、漁產、零售、文化、技藝、生活、健康檢測和美食等。許多店家亦有技藝傳承課程(DIY),透過結合遊逛、休閒運動、技藝工藝傳承等層次堆疊,提升古蹟再利用融入民眾文化生活的層次,期望成為高雄人日日造訪之地。


昆仲食舍-阿嬤的私房菜(預計於2024年下半年開幕)

昆仲食舍前身是1967年興建的單身宿舍,今為台塑企業首間自營餐廳,推出王氏家宴菜、正宗台塑牛小排及新式台菜,傳遞在當時創辦人母親王詹樣女士照顧員工的溫暖,用一甲子的味蕾感動人心。


公園戶外場域

昆仲公園戶外有牛車廣場、打水小孩廣場、阿媽紀念花園三處場景銅雕造景,還有成群的老樹、草皮綠地,相當適合民眾在閒暇時帶著野餐墊來草皮上野餐。周末例假日時也時常會舉辦戶外市集,園區內有多家店舖主打寵物友善,歡迎民眾闔家大小帶著家中毛小孩一同出遊。


Komentarze


bottom of page